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z6尊龙旗舰厅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正式发布——粤港澳大湾区2022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3年展望
5376
2023-09-06 16:16:29(已编辑)
   收录于合集: # 科研成果
1
0
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摘要: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整体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金融业实现稳健发展。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修复性复苏”模式,粤港澳大湾区只要保持疫情政策优化以来的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增长目标的难度应该会小于上年,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大政策空间。建议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协调机制,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枢纽作用,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加快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改革红利释放。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经济形势 以内补外

一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势分析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经济总量站上13万亿元台阶,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多变、主要发达国家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减速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压力,仍实现了经济的稳健增长。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整体保持稳健,财政政策加大稳增长支持力度,金融业实现稳健发展。

(一)整体经济:多重压力下的稳健增长

1.2022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2年大湾区克服地缘政治冲击、全球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的多重挑战,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运行韧性彰显,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初步测算,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粤九市[3] 香港 澳门)整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044万亿元,首次突破13万亿元大关,略高于广东省全省gdp(12.912万亿元)。

其中,粤九市gdp达到10.468万亿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0万亿元上方,较2021年增加4097亿元,占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1.07%,比重较2021年提升0.2个百分点,在省内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占全国gdp总量的8.65%,较2021年小幅下降0.15个百分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深圳gdp增量第一,广州紧随其后。2022年深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9万亿元,连续第六年位居大湾区首位,较2021年增加1723亿元,增量位居大湾区之首。继2020年gdp超越香港后,202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4万亿元,巩固了大湾区第二的位置,较2021年增加607亿元。香港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放缓影响出现小幅收缩,但因港元对人民币升值因素,以人民币计价的现值gdp较2021年增加了约460亿元,全年达到2.428万亿元(2.827万亿港元),居大湾区第三位。

前三位之后,各地gdp排名依次是佛山(1.270万亿元)、东莞(1.120万亿元)、惠州(5401亿元)、江门(3773亿元)、中山(3631亿元)、肇庆(2705亿元),位次与2021年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惠州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较2021年增长424亿元,增幅位居大湾区之首。因新冠疫情对旅游、博彩业的大幅冲击,2022年澳门gdp明显回落,前三季度澳门gdp回落幅度同比接近27%,第四季度基本面小幅改善,最终2022年澳门全年gdp为1479亿元(1773亿澳门元)。

粤九市在大湾区中的经济作用继续提升。从占大湾区gdp的比重来看,与2012年相比,2022年粤九市gdp占比进一步上升,已达到80.3%,占比首次超过八成。2022年粤九市gdp在大湾区中的占比继续提升,一方面因为香港经济更多受到了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被动跟随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澳门经济中的主要产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导致经济规模下降。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人均gdp水平保持增长,达到15.20万元[4](2.260万美元),高于2021年的14.72万元(2.282万美元[5])。2022年,香港人均gdp约为37.25万元(约5.731万美元),排名第一;澳门人均gdp约为21.64万元(约3.330万美元),虽然较2021年出现下滑,但依旧排第二位。粤九市人均gdp继续保持上升态势,由2021年的12.80万元(1.983万美元)上升至2022年的13.32万元(1.980万美元),与港澳差距有所缩小。其中,最高的深圳人均gdp为18.32万元(2.723万美元),尽管在内地属于第一阵营,但仅为香港的一半左右;而粤九市中最低的肇庆人均gdp仅为6.55万元(0.974万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湾区内部区域发展水平仍有待均衡。

2.克服多重阻力,经济实现稳健增长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对内外部多重挑战,整体经济实现稳健增长。初步测算,2022年大湾区整体gdp同比增长0.7%,低于2021年7.7%的水平。

2022年粤九市gdp实际同比增长2.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但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1.9%)。考虑到粤九市(主要是深圳和珠海)面对比全国大部分地区更大的输入型新冠疫情压力,且受到的外需回落冲击更大,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2022年,香港与澳门经济均出现了收缩,其中香港gdp同比收缩3.5%,澳门同比收缩26.8%。

从粤九市各市情况来看,2022年经济增速位次较上年出现较大变动。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2%,位居各市第一;深圳与江门均同比增长3.3%,并列第二;珠海、佛山分别同比增长2.3%和2.1%,位列第四、第五位;肇庆、广州、东莞、中山同比增速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肇庆增速回落较大,由2021年的10.5%回落至1.1%,主要是受疫情和房地产投资下滑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3.粤九市第二产业企稳

2022年,粤九市第三产业因受疫情冲击,占比回落,为56.8%,较2021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则有所上升,为41.5%,较2021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粤九市产业结构的第二、第三产业“双支柱”特征更加明显。

从各市情况来看,随着大湾区由核心向外扩展,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梯度变化。居于核心区域的广州、深圳、珠海三市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其中广州主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服务业占比达到71.5%。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和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服务业占比仅次于广州,也已超过60%。东莞、佛山与中山三市作为紧邻核心区的制造业基地,第二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2022年第二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8.2%、56.1%和49.4%。在大湾区最外围的惠州、江门与肇庆三市的第一产业占比显著高于大湾区中心区域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初次产品保障基地。

(二)投资与消费:粤九市小幅增长,港澳有所回落

1.粤九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小幅增长,港澳回落但趋势转好

2022年,粤九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较2021年放缓7.9个百分点,但增速仍高于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粤九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从各市具体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下滑。

资料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根据粤九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汇总计算。

高新技术投资是主要推动力,基础设施投资有效托底。从粤九市各市具体情况来看,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最快的城市为惠州市,全年增长8.8%,连续第二年领跑粤九市。惠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2.1%,其中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57.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4.1%。排名第二位的是深圳市,2022年同比增长8.4%,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5.4%,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7.0%。第三位为东莞市,2022年同比增长0.8%,主要依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9%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1%。

房地产投资下滑拖累整体投资。从粤九市情况看,2022年除深圳市同比增长13.3%,其他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出现明显下滑。整体投资最快的惠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也下降了17.9%;广州市情况相对较好,同比下降5.4%;投资降幅最大的肇庆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了41.7%。

受疫情影响,香港、澳门固定资产投资依旧偏弱。2022年香港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下降8.5%,继2021年重回正增长后再次出现下降,四个季度依次同比下降7.2%、1.2%、14.4%和10.9%。澳门投资增速依旧保持下降。2022年澳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同比下降18.9%,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4%,但随着国内疫情冲击的加大,澳门第二至第四季度依次分别同比下降26.4%、35.7%和13.9%。不过从季度趋势看,港澳投资增速跌幅已开始收窄。

2.粤九市社会消费同比小幅增长,港澳回落但趋势转好

2022年,粤九市克服了疫情影响,社会消费保持小幅增长,全年粤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3.496万亿元,占广东省的77.89%,占全国的7.95%,均较上年小幅上升。从增速来看,消费对大湾区经济增长仍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粤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与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平。网上零售增长好于线下销售,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汽车、通信器材消费实现高增长,能源与食品消费保持一定刚性,餐饮收入减少则是最大拖累。在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的影响下,粤九市消费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有效支撑了经济增长。

从粤九市各市情况看,2022年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第二年突破1万亿元,达1.03万亿元;深圳则以9708亿元紧随其后,接近1万亿元大关;东莞和佛山分别以4254亿元和3593亿元位于第二梯队;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和珠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000亿~2100亿元之间,位于第三梯队。在增速方面,2022年中山、惠州、江门、深圳、广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快于粤九市和广东省的平均水平;珠海和肇庆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下降0.3%和3.8%,低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肇庆消费回落主要是由于汽车消费的明显下滑。

疫情影响港澳消费,政府消费开支托底。2022年,香港私人消费开支受疫情影响出现负增长,全年实际消费开支同比增速为-1.0%,旅游业、餐饮业仍是主要拖累因素,不过香港政府消费开支实际同比增长8.1%,较2021年提升2.2个百分点,起到了托底作用。2022年澳门私人消费实际同比下降8.9%,政府消费同比下降0.1%。分季度看,港澳2022年第四季度私人消费均出现了回升向好趋势。

三)外贸形势:进口回落,出口微增,顺差扩大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粤九市 香港 澳门)进出口总额达到16.19万亿元[6],同比小幅下降2.2%。一方面全球外需回落对进出口贸易形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2021年外贸高增长也形成了较高的基数,如果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大湾区整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3.1%。

出口增长、进口回落,顺差高增长。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出口额达9.00万亿元,同比增长0.7%;进口额达7.19万亿元,同比下降5.5%。出口增长体现了外需回落下大湾区出口依旧保持较强竞争力,进口回落则主要由于疫情冲击下的内需不足以及进口价格的下降。2022年大湾区实现贸易顺差1.81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36.2%。

1.粤九市外贸整体保持稳健增长

2022年,全球经济运行的挑战明显增多,乌克兰危机、全球高通胀、美欧央行持续加息等因素对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多不利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恢复受阻,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面对这些挑战,我国继续保持全球较高的进出口份额,“一带一路”、rcep等继续对我国发挥稳外需、促外贸的作用。据海关统计,2022年广东贸易总额达到8.31万亿元,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一。粤九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9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58%,占广东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5.5%。其中,出口5.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2%;进口2.84万亿元,同比下降7.79%;贸易顺差2.2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248亿元。

2022年,粤九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排名格局未变,但各市外贸形势有所分化。其中,深圳以3.67万亿元的外贸进出口总额继续位居第一;东莞排名第二,为1.39万亿元;广州位列第三,为1.09万亿元。除以上三市,其余6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在1万亿元以下。

具体而言,深圳市规模居首位,贸易顺差继续扩大。2022年进出口总额创下新高,出口2.19万亿元,规模连续第30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增长13.9%;进口1.48万亿元,下降8.5%。贸易顺差7152.1亿元,比上年扩大4061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2.28万亿元,增长5.9%,占比62.1%,占比较2021年提升1.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占比超75%,出口机电产品1.68万亿元,增长8.7%,电工器材、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分别增长32.6%、28.6%和24.3%。

佛山、中山、珠海出口均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佛山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637.8亿元,增长7.7%。其中,出口5562.5亿元,增长11.1%,出口增速列粤九市第二位,排在深圳之后。中山市完成进出口总额2798.7亿元,增长3.9%。其中,出口2328.0亿元,增长4.3%。珠海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053.5亿元,下降8.0%。其中,出口1928.7亿元,增长2.3%。广州、惠州、东莞、江门、肇庆出口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1.9%、4.1%、3.3%、1.3%和0.4%。

惠州、广州、中山、江门进口保持增长。2022年惠州市进口1045.8亿元,增长13.3%,进口增速位列粤九市第一。广州市进口4753.6亿元,增长5.3%,增速位列第二。中山市进口470.7亿元,增长1.6%。江门市进口326.1亿元,增长0.7%。受疫情冲击内需以及主要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粤九市其余各市进口均出现了负增长。

2.香港货物进出口高位回落

2022年香港商品出口货值45317亿港元,同比下降8.6%;商品进口货值49275亿港元,同比下降7.2%;商品贸易总额达94592亿港元,下降7.9%,是在2021年突破10万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后的回落,但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仍增长12.6%。2022年有形贸易逆差3958亿港元,较2021年扩大487亿港元。

亚洲地区贸易下跌是主要原因。与2021年相比,2022年香港向部分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整体出口额出现下滑,主要是对日本的出口额下降13.8%,对中国内地下降12.9%,对美国下降5.5%。同期,来自部分主要供应地的进口额也出现下滑,主要是中国内地下降14.6%、韩国下降10.7%、日本下降10.4%。

3.澳门货物贸易逆差有所收窄

2022年澳门对外商品贸易总额共1533.3亿澳门元,较2021年的1668.4亿澳门元下降8.1%。2022年总出口货值为135.2亿澳门元,同比增长4.3%;再出口(115.0亿澳门元)及本地产品出口(20.2亿澳门元)分别增加4.9%和0.7%。2022年总进口货值为1398.1亿澳门元,同比下降9.1%。2022年货物贸易逆差为1262.9亿澳门元,较2021年减少146.2亿澳门元。

按出口目的地统计,2022年输往香港的货值(103.0亿澳门元)同比增长12.5%,而出口至美国(6.1亿澳门元)与欧盟(1.7亿澳门元)的则分别下降10.5%和12.1%;输往中国内地的货值(13.1亿澳门元)下降27.9%;出口至葡语国家的货值(170万澳门元)减少73.4%。

按货物原产地统计,2022年产自欧盟(458.5亿澳门元)及中国内地(424.5亿澳门元)的进口货值同比分别下降7.9%和12.5%。按货物来源地统计,从香港进口的货值(1172.8亿澳门元)下降11.4%,来自中国内地的货值(174.8亿澳门元)则增长6.3%,其中来自泛珠三角九省(167.3亿澳门元)的增加5.4%。消费品进口下跌8.4%至1017.1亿澳门元,其中美容化妆及护肤品(193.5亿澳门元)、手表(97.9亿澳门元)分别减少25.0%和18.0%,食物及饮品(197.2亿澳门元)则增加29.2%。

(四)财政情况:充分发力支持稳增长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内外部多重挑战,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稳增长的作用,在留抵退税政策影响下,财政收入有所下降,财政支出则充分发力。2022年,大湾区(粤九市与香港合计)[7]财政收入1.404万亿元,占同口径区域gdp的12.9%;财政支出1.956万亿元,占同口径区域gdp的15.2%。在增速方面,2022年大湾区(粤九市与香港合计)财政收入同比下降8.3%,主要是受疫情与留抵退税影响;财政支出同比增长9.0%,充分发力支持稳增长。2022年大湾区(粤九市与香港合计)的财政赤字为5515亿元,赤字率为4.28%,比2021年显著上升2.15个百分点。

单看粤九市的情况,2022年粤九市财政收入有所下降,支出稳定增长。2022年粤九市财政收入9049亿元,约占gdp的8.6%;财政支出12640亿元,约占gdp的12.1%。从增速看,2022年粤九市财政收入同比下降3.4%,较2021年放缓13.6个百分点;财政支出同比增长2.6%,较2021年放缓4.2个百分点。留抵退税是粤九市财政收入下降的重要因素,粤九市中不少城市在剔除留抵退税后,实际收入转为增长,如广州市扣除留抵退税后财政收入可比增长5.5%,佛山可比增长2.3%。随着留抵退税与支出扩大,财政支持稳增长力度加大,2022年粤九市地方口径(不考虑中央转移支付)的财政赤字为3592亿元,赤字率为3.4%,比2021年提升0.5个百分点。

从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情况来看,2022年财政收入规模排前三位的为香港、深圳和广州。其中香港[8]政府综合收入5813亿港元(4996亿元),同比下降18.8%;政府综合支出8052亿港元(6921亿元),同比增长18.9%。政府综合赤字2239亿港元(1925亿元),是大湾区中财政赤字力度最大的城市。同时,香港政府收入和支出占其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0.6%和28.5%,相比内地要高出不少。

财政收入排第二位的是深圳,2022年一般财政收入4012亿元,同比下降5.8%;一般财政支出为4997亿元,同比增长9.3%。深圳之后,依照财政收入规模排序依次为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和肇庆(见图18)。受留抵退税影响,除肇庆,其他城市2022年财政收入普遍较上年下降。财政支出则有升有降,其中惠州与肇庆财政支出分别同比增长4.5%和0.1%。

(五)金融情况:存贷款保持增长,资本市场融资稳步攀升

1.粤港澳大湾区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

自2017年来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含港澳)存贷款余额逐年稳步增长。2022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存、贷款余额[9]分别为43.74万亿元和32.74万亿元,体量巨大,存贷供需平衡。存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0.1%,增速较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8.5%,增速放缓1.4个百分点。

粤九市存、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增长。2022年末,粤九市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8.97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0.1%,增速较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粤九市存款余额占大湾区整体存款余额的66.2%,与上年持平。粤九市贷款余额为22.26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9.9%,增速较上年放缓4.5个百分点。粤九市贷款余额占大湾区整体贷款余额的68.0%,较上年提升0.9个百分点。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在整个大湾区的比重小幅上升,表明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香港存款余额增速放缓,贷款余额出现下滑。2022年末,香港存款余额达到15.44万亿港元(约合13.69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1.7%,增速较上年放缓3.0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达到10.57万亿港元(约合9.37万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3.0%,增速较上年放缓6.8个百分点。

澳门存、贷款余额均出现下滑。2022年末,澳门存款余额达到12617亿澳门元(约合10594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1.9%,增速较上年放缓4.0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达到12740亿澳门元(约合11061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2.3%,增速较上年放缓13.4个百分点。

2.两大交易所保持稳健发展

资本市场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核心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深交所和港交所两大国际性证券交易所,直接融资体系较为完整,优势明显。

截至2022年底,深交所上市公司数为2743家,比上年增加165家,其中主板a股1511家,创业板a股1232家。总股本为25642亿元,较上年增加1185亿元。总市值为32.42万亿元,较上年减少7.22万亿元,下降18.2%。总市值与我国gdp的比为26.8%,较上年下降7.7个百分点。

2022年,深交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深化市场改革,防范化解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年直接融资规模保持较高水平,服务对接企业超过2700家。维护创业板注册制高质量运行,审核通过首发企业208家、再融资企业119家、并购重组企业8家,新增上市企业15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突破1200家。顺利启动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实施深港、深新etf互通,启动大湾区债券平台试点,实现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券市场。2022年,新增申请上市企业中89%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立了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发布国证esg评价办法,着力服务科技创新,大力支持绿色发展。加快基础设施reits常态化发行,大力推进reits市场扩规模、拓范围,助力盘活存量资产。

截至2022年底,港交所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达2597家,较上年增加25家,总市值约为35.62万亿港元,较上年下降6.67万亿港元,下降16.0%(新股计算在内)。2022年共计有90家公司ipo上市,首次公开发行筹资额达1045.7亿港元,较上年下降68.4%。2022年底恒生指数收报19781.41点,较2021年底下跌15.5%。

2022年,全球市场气氛受通胀忧虑及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249亿港元,较2021年新高纪录下跌25%。2022年港交所先后实施了多项重大战略举措,推出多个新产品及市场优化措施,互联互通机制取得重大进展,设立了香港首个碳交易平台core climate,以及推出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市场上的etf产品也更趋多元化。2022年港交所衍生品市场创新高,香港正成为重要的风险管理中心。2022年沪深港通营运顺畅并表现强韧,北向及南向交易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分别为1004亿元及317亿港元,全年收入及其他收益达22.68亿港元。

二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形势展望

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修复性复苏”模式,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2021年和2022年的“以外补内”转变为2023年的“以内补外”,全国和广东省在2023年的增长目标同为5.0%,由于2022年相对较低的基数,只要保持疫情政策优化以来的良好势头,加上香港与澳门的同步复苏,实现5.0%的增长目标的难度应该会小于上年,这也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多专注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空间。

(一)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未来将继续为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品质发展贡献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要发挥香港、澳门优势和特点,巩固提升香港、澳门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航空、创新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地位。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

可以说,香港与澳门的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是全球最自由的地区之一。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也在不断强化。粤九市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离不开香港与澳门作为我国对外的世界窗口和要素枢纽的作用。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重大进展,需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利用港澳法律、金融、保险、财务等专业服务优势,强化大湾区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功能,充分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优势,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促进国内与国际市场更深程度连接融合,推进国内国际要素资源集聚配置。

2.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品质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推进高水准对外开放。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品质和水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粤港澳在扩大开放上敢为人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有序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粤港澳三地机制衔接,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推动高质量开放发展。加快建设粤港澳合作平台,发挥横琴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作用,加快前海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探索南沙进一步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立足双循环交汇节点区位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市场深度融合,以对外开放促进对内开放。

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可充分发挥大湾区市场发育早、市场主体多、市场力量强、市场规模大、市场空间广、经济密度高、市场环境好、经济活力强、开放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的综合优势,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高效率发展的关键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持续纵深推进社会主义方向的市场化改革,以集成式高质量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引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深度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品质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新使命。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在协调机制、互联互通、制度衔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优势互补的产业和空间协作更加紧密,合作模式从“制造与贸易”简单分工合作发展到智能制造、科技研发、生物医药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初见成效,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大湾区城市之间产业协作也从要素协作阶段迈入多链融合发展分工协作阶段。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向大而强、大而优转型跨越,不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全球经济减速与外需回落挑战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1.2023年全球经济将进入减速阶段

2023年主要国家延续2022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大多数经济体将进入减速阶段,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一是地缘政治等外生性冲击挥之不去。随着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欧洲能源仍面临供应问题,尽管2022~2023年冬季气候偏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危机,但欧洲的工业基础依然遭到了严重削弱。东西方政治互信趋弱,全球化逆转和贸易保护主义崛起,将长期影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威胁全球贸易稳定。这些外生性的不稳定因素依旧在较长的周期中推升全球通胀和抑制全球产出。

二是全球通胀降温十分缓慢。从各国2023年初的通胀水平来看,除了少数能源与粮食安全边际较高的制造业国家、部分长期陷入通缩的国家,以及一些大宗商品供给国,其他国家仍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美国、欧元区、英国通胀压力较前期出现了边际改善,但黏性依然较强。日本以及北非、中亚和东欧地区的部分国家通胀仍在上升。从目前情况来看,即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落,全球长期通胀中枢的抬升已不可逆,中速增长与温和通胀的“大缓和”时代一去不复返。imf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6.5%,预示着全球范围内的通胀降温十分缓慢。

三是全球多数国家正在以紧缩性政策抑制需求。面对供给冲击引发的高通胀问题,各国不得不以压缩需求的方式为通胀降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竞相加息,主要经济体中仅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土耳其没有加息。普遍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在压低全球需求,2023年2月g7国家的oecd综合领先指标较1月下降0.01至98.54,已连续10个月低于100,标普全球pmi综合指数则已连续5个月低于50%荣枯线,紧缩性政策带来的全球经济降温趋势十分明显。

四是全球流动性和金融环境收紧。在经济和政策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导致全球市场表现出紧张态势。此外,多数国家加息幅度不及美国,引发资金回流,全球流动性紧缩、金融环境收紧和本币贬值也使得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债务困境。即便是美国,金融条件的收紧也在酝酿新的风险,2023年3月10日美国硅谷银行因美债估值下降和资产负债表长贷短借问题,爆发流动性危机,最终宣布破产而被政府接管,凸显了金融环境收紧在全球金融机构中隐含的巨大风险。

2.外需回落使我国的外贸形势面临严峻考验

在外需回落的大背景下,2023年我国出口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海外需求收缩对出口的冲击将会加剧。受货币政策收紧和通胀成本冲击的滞后影响,2023年海外经济大概率会进入衰退。世贸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仅增长1%,较2022年放缓2.5个百分点左右。我国作为全球第一的外贸大国,全球总需求减少对我国外贸需求必然产生拖累。

其次,出口市场占有率将继续下降。受疫情反复冲击影响,供应链和产业链难以稳定运行,2022年我国订单外流现象更趋严重。此外,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在加快推动与中国的产业链脱钩和制造业回流,美国提出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试图通过提供大量补贴吸引制造业尤其是芯片和汽车产业回迁。订单转移和产业链重构等状况必然严重影响我国2023年的出口市场。

最后,出口价格也将回落。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供应链压力缓解以及主要国家紧缩政策短期难以转向,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将会继续走低。随着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幅度收敛,我国出口价格也将相应回落,出口对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将明显减弱。

3.努力稳外需、扩内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2023年我国外需将面临巨大压力。对粤港澳大湾区来说,一方面要努力稳外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促内需,以保持社会总需求的稳定。

随着世界经济衰退风险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负面影响增大,我国的外贸压力明显加大。在这样的形势下,不少企业反映手上的订单在减少,下单在延迟,大单变小,长单变短,全力稳外需成为当务之急。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有关贸易发展的未来走向。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一是推动外贸供应链强链补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应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平台挖掘中国外贸新潜力,推动强链补链,加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同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激活产业链上中小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演进,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二是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升级发展。对现在发展比较迅速的跨境电商、海外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新模式,要协调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推动升级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培育贸易新动能。传统的优势要巩固,同时在升级中不断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例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光伏产品出口增速很快,形成了新动能。不仅如此,还要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探索举办贸易数字化展会,加快大湾区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建设,不断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以数字赋能增加贸易动能。四是充分利用rcep的政策红利。推动rcep相关措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落地。持续优化面向rcep国家的通关流程,提升通关效率。鼓励企业抢抓rcep机遇,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开拓rcep市场。

在促内需方面,关键是要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恢复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通过加快推进广州、深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6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培育形成一批国内外品牌消费集聚区,为恢复和扩大消费营造更加优越的市场环境。在稳增长方面,重点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通过全力落实广东交通强省战略,加快推动铁路与高速公路支线和联络线、珠海机场等机场项目改扩建、沿海港口疏港铁路、惠州太平岭核电一期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城市。

(三)中国与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经济形势展望

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修复性复苏”模式,复苏的主要动能来自抑制经济增长因素的消除。随着疫情防控回归“乙类乙管”,决策层将把发展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以及“提振市场信心”上,预计2023年经济发展将出现较为明显的好转。

从外部看,2023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出口增速放缓。随着发达经济体连续大幅加息,全球经济正在明显降温,我国出口面临的压力加大。出口增速放缓将会对一部分制造业投资产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业压力。在此环境下,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显著改变,由2021年和2022年的“以外补内”调整为2023年的“以内补外”。

从内部看,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一是新冠疫情防控回归“乙类乙管”后,2023年我国经济活力将加速释放,消费、服务业生产和就业都将有明显改善;二是2022年实施的一揽子稳经济措施形成的政策效应在2023年将会持续,而2023年还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加速恢复发展;三是2023年房地产行业逐步转向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房地产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开始由负面冲击转为中性。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全国gdp增长目标为5.0%,较上年5.5%的目标有所回落。广东省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为5.0%,与全国水平持平。从1~2月的经济情况来看,除进出口外,我国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显著回暖,表明疫情优化防控以来,在各项政策的助推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久违的显著向好势头,特别是内需表现十分强劲。但是,也要看到,当前外需疲弱,我国进出口增速仍为负增长,外需是否具有韧性仍是今年最大的不确定性。

低基数效应也有助于完成经济增长目标。从2022年的gdp情况来看,全国与广东省的gdp增速分别为3.0%和1.9%,形成了相对较低的基数,只要保持疫情政策优化以来的良好势头,实现5.0%目标的难度应该会小于2022年,这也给我国及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了更多专注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空间。此外,香港与澳门的经济基数相对较低,港澳跨境旅游的正常化将提振当地零售业,香港与澳门的零售将出现明显反弹,经济增速也有望明显回升,有助于大湾区整体经济保持稳健增长。

三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协调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在密度、力度、广度和优先级等方面都具备优良的条件,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不仅不亚于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更有望成为全国面积、人口、科技创新、市场化等综合水平最高的国家级重点发展区域。但是,粤港澳大湾区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国两制”下的城市协同发展。不同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建立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其社会制度、人文差异、交通运输、协调管治、实施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跨区域治理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以市场为主导,打破行政区域规划限制,树立一体化发展意识,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机协同推进,在跨境金融、交通等关键领域形成动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使落后地区补齐发展短板、发达地区克服瓶颈制约,最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二)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加快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港澳地区由于基本将轻工业转移至内地,又错失了发展信息产业的良机,存在产业空心化问题,主要包括制造业萎缩、产业单一化等,严重阻碍经济转型。此外,香港、澳门作为开放的小型经济体,对外部经济环境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进入港澳的游客数量呈断崖式下跌,经济显著收缩,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大型企业的正常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在科技、金融等领域也具备比较优势,产业链也相对完整。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未来香港、澳门都将迎来新一轮的再工业化升级。为不断增强香港、澳门地区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两地需要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和定位,以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发挥独特优势,在大湾区框架下加快港澳地区再工业化进程,调整港澳经济结构,带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三)加快推动金融开放创新改革红利释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横琴、前海、南沙作为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发展的重大支撑平台,加大金融支持横琴、前海和南沙的建设力度,对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发展、扩大金融业改革开放、支持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1年9月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国务院2022年6月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前海、横琴、南沙加快推进与香港、澳门的金融互联互通,打造金融市场率先高水平开放的新高地。《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金融开放创新为重点,加快推动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202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已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两份意见秉持利港澳、挺粤深、惠内地的理念,紧扣粤港澳跨境金融合作这一鲜明特色,涵盖金融机构、市场、业务、监管、人才等多领域合作,有利于粤港澳金融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市场融合,推动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进入新阶段,进而促进粤港澳三地更多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前瞻性产业布局。《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也明确表示要加快研究出台金融支持南沙建设专项措施,推进南沙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快探索在资本市场、科创金融、跨境保险、绿色金融等领域扩大与港澳地区的双向金融开放合作。下一步,应加快推动两份意见的细则落地以及金融支持南沙建设专项措施的出台,尽快推动金融改革红利的释放,为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撑。

作者/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课题组

通讯员/粟华英

编辑/刘秀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z6尊龙旗舰厅 | 用户反馈
联系z6尊龙旗舰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