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论才,筑梦未来:yocsef广州成功举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变’与‘革’”技术论坛-z6尊龙旗舰厅

云上论才,筑梦未来:yocsef广州成功举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变’与‘革’”技术论坛

云上论才,筑梦未来:yocsef广州成功举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变’与‘革’”技术论坛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是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257所普通高等学校1600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认证过程中主要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缺乏对专业认证配套的政策、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联系不紧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需进一步增强、目标达成度量化程度低、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变革。因此,做好顶层设计,建设一支科研理论知识渊博、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保障。

为帮助青年教师形成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成长,ccf yocsef广州分论坛于2021年06月26日在线上举办了大湾区it创新论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变”与“革”?”。论坛由ccf yocsef广州副主席、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谢光强教授和ccf yocsef广州ac委员、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曾安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并邀请高校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论坛共吸引了来自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汕头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惠州学院、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茂名石油化工学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20多所高校以及多家知名企业共200多人参加。

论坛首先由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程良伦院长代表承办单位致辞。程良伦院长对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介绍了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程良伦院长希望借助今天这次论坛,讨论在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大湾区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变”与“革”, 共同为计算机领域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论坛的引导报告环节由谢光强教授和曾安教授主持。论坛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高英教授,ccf理事、天津理工大学罗训教授,广东工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贝淳为引导报告嘉宾,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蒋运承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黄琼教授,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田志宏教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郑伟诗教授作为思辨嘉宾。

高英教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了高校教育专业的改革问题,结合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从顶层设计、资源聚焦、制度协同、机制协调到培养过程与环节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罗训教授以“从朦胧青涩到居家日常-如何看待和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题,从一线教师、认证专家、专业负责人角色来解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讨论如何让“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落地生根,回归人才培养的教育初心。

贝淳主任以“前引后托,助力“青椒”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题,站在高校人事管理的高度,从顶层设计出发,阐述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构建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出一支具有高水平工程实践教学能力的优秀青年师资队伍。

在三个引导报告之后,论坛进入思辨环节,由谢光强教授、曾安教授担任思辨环节主持人。论坛围绕“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及解决对策?”、“青年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提升之路(先重理论研究、再寻求产学研合作,还是齐头并进?)”、“推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改革,路在何方?”三个主要议题展开了思辨。与会嘉宾纷纷发表各自观点,现场讨论热烈。

思辨问题1:针对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及解决对策?

黄琼认为,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突出,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资源匮乏,进而导致学生缺乏相关的指导;二是院校的实践课程与企业的需求之间衔接不紧密,理论课程缺乏配套的企业实践课程;三是课程种类繁多,泛而不精,课程评价体系有待提升。

田志宏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因此高校需要以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资源优势,有效解决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脱节、相关知识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使学生具备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企业的真实需求,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能力达成的目标,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郑伟诗认为,瓶颈主要体现在不太合理的教育资源调度,希望能够理论与实践分开,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加强校内导师的培训,而且可引进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导师指导工程实践。

李坚强认为,教师肩负着科研压力,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年青教师去思考如何与企业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培养工程兴趣。

高英指出,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开始实施由校内和电信、唯品会等十多家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实践类课程的试点工作;同时安排毕业生去腾讯、华为等企业实习,在第二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郝天永表示华南师范大学在课程教学中已开始实施项目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仍然会存在学生在选题上无法与企业需求很好衔接的问题。

刘冬宁表示工程认证只是一条最低线,过了线只能说明具有最基本的办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上不能照抄照搬硬性规定,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和课程要求灵活设置。他同时指出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程序作品大赛,激励每一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保证全覆盖,进而再做拔尖人才的按需培养。

曾衍瀚指出,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上安排固定、留给教师调整空间较少的问题,学校正在尝试探索学分固定,学时弹性的制度,同时在教学资源“人钱物”三方面上,教师自身能力以及对资源的调配能力等方面的瓶颈仍有待解决。

思辨问题2:青年教师产教研融合能力提升之路(先重理论研究、再寻求产学研合作,还是齐头并进?)

田志宏认为: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团队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前提,青年教师应做到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虽然现行的人才衡量标准不够全面,但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将理论课程和工程技能树作有效映射,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产教研融合能力提升之路。

蒋运承指出:在华南师范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中,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职业目标(公务员、科研、业界等)区分对待,青年教师通过带领本科生跟进项目的方式持续改进产教研的方案。

黄琼认为,在现在的课程评价体系大背景下,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重视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然后再做产学研,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点、目标方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提升之路。

郑伟诗指出,在非升即走的大环境下,对论文和项目成果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科研理论的研究压力,但学院应鼓励青年教师与知名企业开展良性的产学研合作。

张进认为,南方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面临较大的成果导向的压力,可以尝试与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寻找并解决企业实践中的问题,不仅能够完成理论研究也能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以学生为本。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安排了1个学分的长期实践课程,学生与老师在每周例会中持续改进,可以达到产教研融合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

思辨问题3:推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改革,路在何方?

郑伟诗认为:当前学校对于青年教师在工程能力方面的要求是持开放态度的,但青年教师在刚进校后,由于自身资源较少,需要依托高校与企业间制定的渠道和桥梁,才能更好地推动青年教师持续改进。

田志宏认为:青年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应单单评价个人,也应从团队角度出发,将考核制度不断优化改革。

刘文印认为:教师作为个体虽然受限于所在学校单位的评价体系,且每个学校的评价指标都有所不同,但教师应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国家层面的宏大目标,进而制定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同时学校也应考虑各类教师所擅长的领域,制定相对个性化的考核指标。

黄琼指出,有着丰富工程能力的实践性人才在理论研究论文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当聘请此类人才到高校时,大部分学校没有适时地调整政策,仍看重论文,建议学校不断优化改革在招聘不同类型人才时制定相对应的政策。

蒋运承最后指出,高校在招聘青年教师时需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破除“唯论文”,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为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提供更多的机遇。

总结

此次论坛历时四个小时,谢光强教授最后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在此次论坛中,与会人士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变”与“革”,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见解,有利于推动高校人才的培养。云上论才,筑梦未来,相信论坛给大家带来他山之石,赋能教师成长!最后,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论坛云合照


登录用户可以查看和发表评论, 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
scholat.com 学者网
免责声明 | 关于z6尊龙旗舰厅 | 用户反馈
联系z6尊龙旗舰厅:
网站地图